長洪武學創辦人陳清河總教練某次在台北總館上課時引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來詮釋武術實戰中與敵接手時三個不同層次的發勁方式:
一、上兵伐謀:與敵接手時, 用「意念」引導、 轉化敵方的力量, 接手時只是輕貼對方就可將對方的力量轉變,完全不與對方碰撞。這是最上乘的接招。「謀」指的是意念。
總教練在指導學員時,經常在一接手時說:「做完了!」然後那位學員就被他帶飛出去。我們完全看不出他的外空間有任何變化,他已經在接手的同時用意念走內空間,將氣息在身上做好了一個循環,再還給對方。
二、其次伐交: 這裡的「交」指的是「氣息」,也就是和對方接手時使用「體呼吸」去接、貼對方的氣息進而牽引、控制對方的氣。這種況下不會與對方碰撞即可達到制敵的目的。
我們在實戰課程經常練習用手掌去與對手的拳「合力」進而推動對方,就是屬於這個層次。在合到對方的力之後將身體空間打開,導引對方的力量回到我們丹田後,再將力還給對方。在這裡引力回流再出去的循環走的是「外空間」,常見的動作有吞胯、身形後讓等等....
三、其下伐兵: 這裡的「兵」就是指蠻力,與對方接手時與對方硬碰硬。直接的碰撞就是用肌肉的力量與對方比力氣,這是最下乘的做法,這種用力也是最沒有效率的肌力對撞。
註:「孫子兵法」原文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總教練引用時將最後的「攻城」省略,才會將「其次伐兵」改成「其下伐兵」。
個人感想:
陳總教練曾在來演講時有提到「用力其實是可以很環保的。」就像我們在做排臂排腿時,如果用手使勁與對手硬敲,那是兩個人都在痛。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用力的習慣,雖然我們還做不到「上兵伐謀」那麼高深的境界,但其實如果有氣功的基礎,我們就可以用「體呼吸」來貼對方的氣息,在接手時做到「鬆」、「含身」、「力回丹田」,這樣就可以避免與對方的手「碰力」。
正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要打十下。」這就是碰力與不碰力的不同後果。因此氣功之於武術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知道如何使用氣息來推動對方時就會自動捨棄使用拙力,然而這兩種力量的分辨及轉變是我們學拳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及修正,可以多找教練、助教及師兄們練習,或者不吝提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才能讓功力大幅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