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願面對的真相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陳文茜監製,台灣首部敘述地球暖化,對我們影響的紀錄片,在記者 會上播放的宣傳影片。



正負2度C 台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2010/02/23 00:07 【立報記者胡慕情綜合報導】去年八八水災重創高屏,讓災區成為水上澤國。去年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指出:「未來人類生存必須將氣溫控制於關鍵2℃之內」。媒體人陳文茜籌拍紀錄片《±2℃》,希望喚醒台灣人的環保意識。

陳文茜認為,台灣需要一部屬於自己的氣候變遷紀錄片。雖然全世界氣候變遷紀錄片很多,但多半著重自己的國家;陳文茜表示,歐洲、英、美等國的影片,也未曾將亞洲、特別是台灣列入報導與討論範圍,「但其實台灣將成為氣候變遷全世界的第一批難民」。

紀錄片引用中研院各種分析資料,交叉對比聯合國資訊,發現當馬爾地夫等小島國成為世界第一批沉沒之島時,台灣已有與馬爾地夫、吉里巴斯一起沉沒或遭海水入侵地點。

嘉義的東石港,屏東的林邊東港,以及雲林全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麥寮區即是危險地帶。海平面上升後,第二批衝擊的是聯合國2009年列入最危險區的各國家三角洲,屆時蘭陽平原、台北盆地(台北縣市)與高雄市都會遭殃。

然而聯合國過去列出「世界即將消失的100個記憶」中,台灣並未被列入第一批難民,但「消失的100個記憶」卻包含比高雄受侵襲機率更小的東京。

影片首先呈現過去半年來全球令人驚異的氣候變遷現象,再引用中研院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解釋這些現象。接著則提出台灣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高,使得貧窮人口被迫居住在不適合人居處,以及台灣土地侵蝕率高達每年2%的現狀,提醒民眾全球暖化加劇時,「莫拉克不會是唯一」。

紀錄片也比較台灣與荷蘭面對全球暖化的準備。荷蘭為因應暖化啟動新的國土規劃,將原本填海造陸的土地還給大海、發明水上房屋,以面對2035年海平面上升後的新地球生態。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海平面若上升1公尺,全台就有10%的國土遭淹沒,呼籲民眾節能減碳。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採用許多動畫與圖表等手法,可望讓非氣象專業民眾在短時間內理解現況。這部紀錄片將在今年颱風季節來臨前,至全台各地巡迴演出,希望讓台灣面對夏季災難時,全民及政府都可以有更好的認知和準備。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開車上下班的路上,我都會收聽「中廣新聞網」,我覺得中廣的專題報導十分有深度,大約兩週前聽到一則標題為《惡水的教訓:拋開人定勝天的狂妄思維》的專題報導,心中有很深刻的感觸。在此引用這則報導和大家共勉之。

中廣新聞網╱繆宇綸 2009-08-17 05:51

「莫拉克」颱風侵台,這個中度颱風原本不認為有很大的破壞力,甚至還有人認為可以解決台灣的缺水危機,不料在諸多條件配合下,「莫拉克」帶來空前豪雨,重創中台灣的嘉義,以及南台灣的台南、屏東、高雄,還有東台灣的台東。不論是氣象預報失準,還是先前的乾旱導致土石鬆動,台灣年平均雨量不過2500毫米,卻在「莫拉克」侵台的短幾天內一次下完,相信誰都無法預測,任何防災防洪體系也禁不起這樣的摧殘。在「莫拉克」離去後,除了救災之外,大家也應該檢討,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天候異常,我們的防災體系還有哪些缺點需要改進,又有什麼地方是我們的盲點,認真地檢討這些問題,遠比互噴口水追究責任要有意義得多。

成功大學副校長,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黃煌煇表示,台灣地質軟弱破碎,921地震讓台灣地質更鬆動,大雨一降就會造成土石流,濱海地區因為養殖漁業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平均每年有3.5個颱風,降雨型式趨向集中,降雨時距縮短,加上河川坡度陡峭,降雨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匯聚流走,只要流速每秒超過70公分,就有足夠力量掏空土堤,更別提大雨後河水的沖刷力道。

然而,台灣與防洪安全有關的公共工程事務,卻一直問題重重。雖然淡水河、曾文溪、鹽水溪等中央管河川整治有成,但是地方管河川因為工程經費少,欠缺維護,導致防洪工程品質不佳,區域排水不良。此外,橋樑安全檢測沒有專責單位,國土復育工作遲緩,河道清理不力,水庫蓄水能力不足,政府長期漠視治山防洪的重要性,防災體系更是薄弱,無法發揮救災效率『不是我特別批評我們政府的防災體系,事實上,防災體系在美國、在日本是非常嚴謹的,美國是FEMA防災總署,FEMA的指揮官是超越部長的,就等於總統,他是總統特任的,所以要調動任何一兵一卒,每一個部會都要配合,像我們這次從電視裡面看到,要請國軍出動還要經過層峰的協調,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是在我們防災體系裡面,執行工作沒有辦法順暢,即時、順暢的主要原因。當然看起來在中央是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當天進駐指揮,地方有地方政府首長,可是這種體系是不連貫的,所以,我們防災體系應該再好好檢討!』

此外,黃煌煇也提醒,台灣的降雨量雖大,但是卻也是排名第18的缺水國家,可是因為大家都有鴕鳥心態,所以長年下來,防洪抗旱只是口號『政府治山防洪政策最大的的毛病,就是鴕鳥心態,容易遺忘,包含在座各位!除非你是研究水的,包含在座各位,你沒有水喝的時候,等下了雨有水喝了就忘掉了,對不對?你被水淹了以後,等太陽出來了,你又忘掉被水淹啦,這是台灣的心態。我時常講一句話:為了讓台灣脫離旱災跟水災之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總統府淹水!那總統就會交代下去,這是鴕鳥心態,是我們台灣人的駝鳥心態,什麼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台灣太容易得到水了!』

除開還在進行的救災工作,台灣的防災和國土規劃,還有太多工作要作。首先,由於全球暖化導致天候異常,類似的極端天候可能會經常出現,顯然我們需要全新的洪水頻率計算考量,不能再以傳統的方式進行防洪設施規劃;其次,人們不斷地在山坡地、河川地開墾,種茶葉,種檳榔,種山葵,雖然創造了高經濟附加價值,但是也讓山地邊坡更不穩定,大雨一來就有可能成災,14年前的「賀伯」颱風,其實已經警告大家,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應該多一點謙虛,少一點「人定勝天」的狂妄。固然在實務上,要全面撤離這些山區,將土地全部歸還給大自然,難度非常非常高,又可能轉化為政治問題,但是經歷了「莫拉克」給南台灣帶來的歷史浩劫,我們必須體認,凡是跟大自然「借」來的土地,大自然都會「要」回去,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要回去,我們只能確定,一旦大自然決定要回去,一定會「連本帶利」,到時候可不是民眾一句「死守家園」就能解決的。

本文章引用自:http://forum.n.yam.com/trackback.php/20090817577872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