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長洪武學筆記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洪武學創辦人陳清河總教練某次在台北總館上課時引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來詮釋武術實戰中與敵接手時三個不同層次的發勁方式: 

一、上兵伐謀:與敵接手時, 用「意念」引導、 轉化敵方的力量, 接手時只是輕貼對方就可將對方的力量轉變,完全不與對方碰撞。這是最上乘的接招。「謀」指的是意念。

總教練在指導學員時,經常在一接手時說:「做完了!」然後那位學員就被他帶飛出去。我們完全看不出他的外空間有任何變化,他已經在接手的同時用意念走內空間,將氣息在身上做好了一個循環,再還給對方。     

二、其次伐交: 這裡的「交」指的是「氣息」,也就是和對方接手時使用「體呼吸」去接、貼對方的氣息進而牽引、控制對方的氣。這種況下不會與對方碰撞即可達到制敵的目的。 

我們在實戰課程經常練習用手掌去與對手的拳「合力」進而推動對方,就是屬於這個層次。在合到對方的力之後將身體空間打開,導引對方的力量回到我們丹田後,再將力還給對方。在這裡引力回流再出去的循環走的是「外空間」,常見的動作有吞胯、身形後讓等等.... 

三、其下伐兵: 這裡的「兵」就是指蠻力,與對方接手時與對方硬碰硬。直接的碰撞就是用肌肉的力量與對方比力氣,這是最下乘的做法,這種用力也是最沒有效率的肌力對撞。 

註:「孫子兵法」原文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總教練引用時將最後的「攻城」省略,才會將「其次伐兵」改成「其下伐兵」。 

個人感想: 

陳總教練曾在來演講時有提到「用力其實是可以很環保的。」就像我們在做排臂排腿時,如果用手使勁與對手硬敲,那是兩個人都在痛。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用力的習慣,雖然我們還做不到「上兵伐謀」那麼高深的境界,但其實如果有氣功­的基礎,我們就可以用「體呼吸」來貼對方的氣息,在接手時做到「鬆」、「含身」、「力回丹田」,這樣就可以避免與對方的手「碰力」。 

正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要打十下。」這就是碰力與不碰力的不同後果。因此氣功之於武術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知道如何使用氣息來推動對方時就會自動捨棄使用拙力,然而這兩種力量的分辨及轉變是我們學拳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及修正,可以多找教練、助教及師兄們練習,或者不吝提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才能讓功力大幅的提昇。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乃是武術的生命力,光練拳而不練氣功,則只有外形而沒有內勁,自然無法展現拳術應有的勁道。然而,外在的招式易學,但是內在的氣功養成,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從三月份的基礎氣功班,我們學到了腹式呼吸、體呼吸以及氣息控制法的基礎概念,在平日我們就應該養成練習基本氣功呼吸法的習慣,除了為儲養丹田的氣息紮根,也是為了五月的中階氣功課程打好基礎。如果沒將手上的氣感練出來,那麼要去做中階氣功裡的「捲浪法」和「按氣法」恐怕會像混水模蝦一樣,抓不到感覺,充其量只是在做有氧體操罷了。 我們從基礎氣功班學習如何用腹式呼吸練氣,將氣穏於丹田,並藉由體呼吸的訓練去體驗三關九節的開合,以及運用穏於丹田的氣息,經由身體的開展,調整手與身的空間而做到氣息控制。 

中階氣功班的課程內容,則是藉由上述的基礎來練習如何運氣以及發勁,在應用上有「捲浪法」、「按氣法」、「震身法」以及「傕勁法」,而這些功法除了須要腹式呼吸的基礎外,仍須學會「逆式呼吸」。

逆式呼吸是吸氣時將下丹田的氣上提至膻中(中丹田),於呼氣時將氣回衝下丹田的呼吸法,就好比丹田與膻中各成一個氣閥而於吐納之間互相開合調節,此法廣泛應用於套路拳術(尤其是洪拳)。而藉由丹田的提氣及下聚產生體內的空間變化,加上身體空間的開合,將意念整合於前端(手掌)而發出勁道。 

茲將各項功法記要如下:

1.捲浪法:      

功法:將氣息上提捲起,意念穏於膻中,再讓氣自然下沉。彷如雙手捲起了一團棉花,維持雙手的氣感順著讓這團棉花往下飄落。在這捲浪的過程中,手上的「氣感」要秉持不變,肢體外形不能固定,不能停止(固定、停止就是斷)要用更大的空間去帶動身形。捲起那一層氣息,讓「形勢」和「波浪」出現(有如興風作浪之勢)。將氣息捲起來後,聽勁,順氣而下。

應用:先以手貼住對方,去感受對方的三關九節及氣息,並讓出空間形成一個波浪(形勢如波浪),將氣感藉由手與身體的開合往上提起而形成一個內在迴旋力,以此力道化解對方的攻勢,甚至將對方捲起。 

2.按氣法:

功法:如上式前段,將提起的氣息穏定於膻中,含身並展開身體的空間,呼氣時以逆式呼吸以雙手將氣息向下按,彷如以雙手托起氣球再將氣球按下。

應用:聽氣按住對方的氣息並連動對方的重心,讓它產生一個「偏位」,再順勢按下去。如遇阻力按不下去時則先將前端氣息秉持住並回歸丹田中心,打開身體的內空間再按下,如此便可主動將對方的攻勢按下。

在練習時尤其要注意空間的開合,才不會有關節折點等抗力出現。初學者經常將捲浪與按氣搞混,或跟本搞不清楚這兩者有何不同。簡單的說,捲浪是將對方的氣息捲起,讓對方的重心浮起來;而按氣則是將對方的重心按下去。這兩者力的方向和應用面是不同的。捲浪是浮;按氣是沉。

3.震身法:

運用丹田的震動傳達到前端手掌而產生的內勁逆式呼吸,吐氣時將膻中的氣回衝丹田使丹田產生震動,以意念將此震動與身體內空間的開合做成整合而使氣息傳達至前端手掌而發勁(寸勁)。 

功法:本功法必須先練習丹田本體的集中震動,先將氣吸飽於丹田,微吐氣同時吐掉身體週邊的濁氣,將力量微收並將剩餘的七、八分氣由膻中回震丹田。氣震時提肛並由口吐氣,舌抵上顎才不致使頭部搖晃。震動時將意念集中秉持於丹田,不要讓身體產生晃動,因為身體的晃動越多丹田的震動就越少。

應用:聽氣,於接觸點感受對方氣息,並拆對方氣息。令氣感先行腰馬隨手,於動作時必須化解自身上的硬結及折痕。丹田震動時常因身體的震動太大而無法集中震身,身上有硬結及折痕便無法使內勁傳達到前端。先將丹田本體的震動做出來,再延伸至身上其他關竅,沒關竅就借週邊關竅。

初學者常以為擠壓下腹部就是在震動丹田,其實那只是肌肉的彈性訓練而已。先訓練丹田震動的力量集中,再導入方向。不要出現有些位子的不均衡,讓震動瞬間集中,讓所有的線轉回去(自我整合)

4.傕勁法:

功法:以身調氣, 以氣摧力,使氣息穏定意念在前端,氣息三關不可閉,循身體的軌道產生空間變化而傕動意念的勁道。

應用:以蛇拳的圈手為例,以一圈、二圈、三圈藉螺形延展集中把力量傕送出去。以三度橋手為例,讓感覺先出去,意念在前端再提氣,才能使勁道往外,化內勁為外勁,使內外合一。

與對方接手時,不要去打骨架,要把對方的氣引上來並摧動之。摧勁的目的是破壞對手平衡,只要一個感覺出去可吸可吐,就看對方整合與否。陰線對位,陽線出去。陽線走,讓陰線回頭。

綜觀上述化氣為勁的功法,依個人有限的領悟歸納出以下三大要點:

第一、氣息穏定:如陳總教練常說的「氣若下不去(丹田)以後就上不來(膻中)」,因此必須先養成丹田的氣息,讓氣下沉至丹田並穏於丹田,足見基礎丹田呼吸之重要。練好丹田呼吸才能進而掌控逆式呼吸。

第二、身體空間開合:藉由己身三關九節的開合形成空間,並依循空間的「軌道」才能正確的將力量傕送出去。而體呼吸的訓練就是在幫我們探索自身的三關九節及氣力運行的軌道,唯有確認自己的三關九節才有能力去感受對方的三關九節,才能聽對方的勁並且著力在正確的軌道上,不致於在運勁時因身體未開或軌道道不正確而產生折痕造成與對方抗力而無法出勁。我們最常出現折點的位置是在肩膀,當力量卡在肩膀時氣息就斷了,變成是用肩膀的硬力在推擠。要修正這樣的問題必要將肩關節的空間打開,才能讓氣息由丹田順利通過傳達到手上。

第三、氣感與意念:在未接觸長洪武術前,總以為運功是要將所有的力量貫於掌上,而接受正統氣功教育後才明白那些都是錯誤的,因為氣息是以意念控制而非蠻力,肌肉用力便會使關結產生死結而使氣息無法通達。而氣感的養成以及以意念控制氣息可說是練習氣功的最大瓶頸,必須於平日勤作基礎氣功的氣息控制法。 

總結上述三大要點,要練好氣功還是必須回歸根本,紮實的練好基礎的呼吸法才有實力體悟中階氣功法的原理。初學者不知其所以然是知難行難如鴨子聽雷,在經歷練習及體悟後或許知其所以然但未必能具體做到氣隨意走,大部份的人都停留在這個知易行難的階段而無法突破(老師曾對這現象下過註腳,其實這非真知也);然而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必須抱持長期不間斷練習的決心。 

老師曾再三強調,練氣不是數量問題,而是質量問題,如果了解的不夠,方法不對,練了也是白練。然而經過基礎及中階氣功的練習而對氣感及身體空間有更上一層的體悟時,再回頭去潤飾拳術,會發現打起套路來會磨掉不少菱角,這樣就達到武術精進的目的了。

_DSC2384.jpg  

攝於滿月園↑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基礎氣功的練習要領:重心、空間、意念。

重心:丹田呼吸,找到身體的重心—丹田,以儲養丹田的氣息。

空間:體呼吸,以丹田呼吸為基礎,練習身體三關九節的開合。

意念:氣息控制法:用意念控制氣息的穩定。

一、丹田呼吸練習要領:

呼吸時用呼吸來帶動手,雙手上提時手不要直,手直氣會斷。吸氣時微提肛,用尾閭鎖住以穩定氣息,眼睛內視,不要刻意去看。

意守丹田,重心在身體的中軸線上,順著這條軸使重心不變,不要因手的上下擺動而讓氣掉下來。(手起,氣合,氣的勢還在)  

二、體呼吸練習要領: 

體呼吸是用感覺呼吸,若做的不順,都是因為自己的氣在阻礙,此時須將氣吐掉就可以化解並控制氣息流 動。

手動如推車,中心軸穩定,讓氣息走一遍,在氣息連動下,身體開合,順勢轉圓。在丹田呼吸的基本要領,氣不斷。

雙手在頭頂上十指交扣,依頸、胸、腰的順序拉開上三關。放下時再依腰、胸、頸的次序合回來,如燈籠的開合,不可產生內撞。

身體後仰時不折三關,用丹田延伸-沿脊椎內測拉開丹田而做開合,讓身體向後伸展。

利用慢去感覺位置在哪裡,遇力讓回來。

整合,歸位,不遇阻力。 

三、氣息控制法練習要領:

動作1:練習時丹田與手要做到空間相讓。 轉手時回丹田中心è氣息穩定,秉持(不做吸吐),但動作繼續(用內空間)。內斂,找到重心點,內靜外動,用身體空間轉化。

動作2: 動作時要能去除干擾及關節阻礙,用意念空間形勢做動作。手推出時用身體的空間推出去,造出形勢。

詳細動作指導請參照陳總教練 武術的生命力 

基礎氣功的原則及應用: 

當身體產生互抗及結點,力便無法回到中心。身上的局部用力,會失去整體性的平衡。

只要用力,就沒力,必須把折痕打開,藉由體呼吸的練習了解氣血的流動模式。 

應用:

當喉嚨被對方扣住時,先把氣吐掉並回歸丹田,再將氣上提回給對方便可反推回去。氣吐掉,才能把不平衡的力量放掉。

當手被對方反轉擒拿時,先找到身體空間及中心,將空間打開並順著中心將力量推回去給對方,即可完成反擒拿。

接對手的力時,運用身體的開合讓對方陷進來(如小虎抱金剛)。  

體會與心得: 

從丹田呼吸的練習找到身體的重心所在,並儲養丹田的氣息,讓身上所有的硬力、横力放開並回歸丹田。再透過體呼吸練習三關九節及內外空間的開合,探索身上的重心、肢體的軌道及氣血的流動模式,在練習套路或應用時才能達到整體性的平衡。熟練體呼吸可提昇肢體的敏銳度,可以用意念及感覺於「不吸不吐」的情況下去貼對方的氣息,不讓對方察覺我在出力。氣息控制法是在練習氣息的穩定,氣穩於丹田,意念及氣息穩於手上,中線才能穩,才能做出有效率的發勁。縱合這三種基本練習,在應用上不外乎:當前端遇到阻力時不碰力(貼,聽勁),將力回歸丹田,打開身體空間,氣息穩定再將力回給對方。

2010年7月9日於滿月圓練氣↓

IMG_3371.jpg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418參加陳總教練講授的「從長拳看問題」講習,總教練指出我們在練習長拳時經常會出現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點正是我們練習拳術以來經常會碰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身形無法伸展:太緊或太鬆:

長拳套路的手腳動作大,練習時必須放鬆、放開,做到手如脚有力,脚如手輕鬆自然。身體要放鬆、讓三關九節放開才能讓身形得以伸展,但又不能太鬆,太鬆則會少了彈性,會使加速不足而沒有勁道。

二、動作太大,重心偏移:

然而放開並不是只要大開就是好,「大」要合乎身體的重心,不能為了做到「大」而失去了身體的平衡,亦不可偏離軌道。「大」之後要回,看到力量自然回頭,打開後回來,回歸身體中心。

三、偏離軌道:

我們在練習體呼吸時就是要讓我們的肢體習慣在一定的軌道上,才能以身形將力量作最有效的整合。出手接招時,要做到「不招不架」,力在身而不在手。身體中心不可偏移,沒有中心力是沒用的,身形的開合及吞吐必須在長拳正的軌道上,不可為長而長而造成偏移。借由身法整合,才能從簡單的動作中找出拳術的變化,進而能夠將功法引伸,輔以氣息加強,從本體看到更大的空間變化(這需要更上一層的程度才能達成)

綜合以上要點,依然脫離不開長洪武術的中心思想:「三關九節、身體中心、內外空間」。要做到以上要領,在平日練習五項基本功法(活臂、甩腰、活腰、切掌及托天劃地)時,就必須依正確的身法及動作進行自我檢視。這五項不只是基本動作,而是重要的「功法」,拳打的好不好皆取決於基本功法是否確實練好。

檢視自己練拳將近四年以來,在練習套路時確實常常遇到這些問這,藉由本次的講習老師給我們指引了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相信只要勤加練習五項基本功法,做好「紮根」並融合在套路的練習中,再多與教練及師兄請教及對練,相信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IMG_5769.JPG 

烏來捅後溪 練功照↑             廖秋陽 老師 攝

相關文章: 總幹事部落格-文邦段檢論文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7, 10/4及10/18, 我們到台北長洪總會參加氣功擒拿特別班的課程。

這是我第一次上氣功擒拿,有了之前兩次「氣功班」及「腰馬練習」的課程基礎,所以聽起來較有一點概念。但是陳總教練所示範的擒拿動作及理論要義,以我目前的程度來說,能夠吸收的實在不多,只能針對幾項基本功法,反覆練習。雖然如此,仍然深覺大有收獲。

茲將上課心得記要如下:  

 

一、擒拿三要點:技巧,技術及程度。

1.技巧:在未習得高深的技術及內家程度,依然可以應用一些基本技巧來做簡易的擒拿。

2.技術:來自拳術及腰法身法的應用,配合內外空間的開合來達成擒拿的目的

3.程度:掌握技術的應用,再進一步運用內息來控制力量的虛實及變化

變化須要程度的提昇,否則只能依技巧做到出奇不意的奇襲而已,當遇見高手時恐無用武之地。  

  

二、擒拿基本理念:長洪武學之道一以貫之,所以練習擒拿也如同拳術的一貫道理,要注意三關九節、身體中線以及內外空間的整合。

1.三關九節:透過三關九節的開合來傳達力量。在與對手過招時不能只是看到拳與招 (見山是山, 又不能只有山): 不能只看到手的部位, 必須借用三關九節的力量才能牽動對手的全身。

2.身體中線:身體中線為重心所在,不可偏移,偏移則重心不穩。

3.內外空間:內空間為身體中線上,中,下丹田之間的開合;外空間則是身體與手臂的拱度(含身)的身形空間

將以上三要素整合,便可做到擒拿與發勁,達到退敵的目的。 

 

三、擒拿基本動作:

1.纏絲手:

當對方以右手捉住我右手脕時,切不可因急於爭脫而與之抗力。如圖一↓

IMG_1405.jpg  

將手掌翻轉輕貼住對方的手,聽勁,行體呼吸(不刻意呼吸,讓對手察覺不到我的氣息及使力),如下圖↓

IMG_1407.jpg 

將左手輕搭在右手背上,維持聽勁,體呼吸)。如下圖↓

IMG_1408.jpg 

含身讓上臂形成一個外空間,如下圖↓

IMG_1409.jpg 

整合這個身形將雙手向對方身體中線(丹田方向)轉動 (鎖關,內旋)。如下圖↓

IMG_1411.jpg 

 要點:避開衝突, 手要鬆,不硬碰力。貼力,貼住對方的氣息,如果「體呼吸」的功法有做到家,必可做到「竹影掃階塵不動」令對方無法感受到我的氣息,甚至因為氣息被按住而無力反制。不過這需要很高段的程度才辦的到。我們現在要努力的方向在於「手要鬆,氣息穩定,開空間及整合力量」。

2.截拳、奪兵器:

奪兵器時目光焦點在於對方的手,而非兵器。因為對方的手上已握有兵器,便不能再來抓住我的手,因此要針對手部實行擒拿。

當對方右手出拳或持刀刺過來,須吞身避開刀尖,以雙手交叉向下做十字架手,因為截拳時左右手上下的位置不同,後續的擒拿動作也不相同。

A. 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時:如下圖↓(身形須向後以避開攻擊,尤其是當對方手持尖刀時)

IMG_1412.jpg 

在上方的右手捉住對方手腕(如下圖紅圈處↓)

 

IMG_1413.jpg 

 

將身形如甩腰向右轉,左手肘上提往對方手肘外側壓下。如下圖↓

 

IMG_1414.jpg 

 

B: 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時,用上方的左手捉住對方手腕,將身形如甩腰向左轉。如下圖↓

IMG_1418.jpg 

在此特別感謝小姨子賢伉儷的幫助(小華當靶,阿桂拍照)完成以上示範圖,若動作未到位而造成誤解,還請見諒

 四、擒拿的進階要訣: 

1.掌握「簡易, 變易, 不易」的內涵,當不能前進時, 就要變易變成可向前 

2.擒拿與反擒拿是相對的 

3.對方一拳打來, 在對方力未出完之前(未固定)就要出手, 否則必須牽引對方再出手

4.避力順走,拉回來,再給出去

5.力量要一貫,不能斷 

6.離對手太近, 就要送出去  

7.手只握一半, 不要整個想要抓死

8.見縫插針,借力, 善用身邊的事物來做擒拿 

9.順著身體的軌道比用力更有效果

10.運用相對錯位的力量來做到分筋錯骨

11.應用拳術的招式及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練功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6月21日參加了長洪台北總館「腰馬與基礎訓練 」的課程,由總教練授課,原先以為只有段級和教練級才有資格參加,然而是廖老師以「中壢訓練所的學員都是教練級」為號召,我們中壢與課人數居然達15人之多,足見本所師兄姐們的勤奮好學。

記得前不久上中階氣功班時總教練有提到「腰馬先行」的概念,而本次上課便是以腰馬」為主題做深入的講解。

何謂「腰馬」?對於初學來說實在摸不著邊際,於是在課後向廖老師請教,老師針對基本動作逐一說明之後,已有進一步的理解。

在此將吸收到的心得做一報告如下:

舉凡萬物運行皆有其固定的軌跡,武術亦然,不論是基本動作或武術套路,所有的動作及步法間的變化也必須依循正確的軌道。同樣打一個套路,由初學者和入門者來做比較,即便兩者招式都對了,但是看初學者打套路總會覺得少了什麼,不若入門者演練的那樣精湛,而這缺少的要素,便是招式動作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常會看到身體偏移,重心不穩以及折痕等動作不流暢的現象。因此,將動作導引到正確的軌道上才能突破瓶頸而進入武術學習的另一個境界。

從上述的說明應該可以較容易理解「腰馬」的含意,簡單的說,就是整合腰間及下盤的步法(包含馬步,弓步,伏虎式,虛步...),將力量回歸丹田並發於丹田。我們做任何動作,皆以丹田至頭頂為中心軸(身體中線),而運用腰間的力量與丹田做整合來進行上盤(腰部以上)及下盤(腰部以下)的動作變化。

練習腰馬,必須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腰馬合一:將腰間及腰跨(髖關節)以丹田的凝聚力做整合,步法變化及行進是以丹田的力量來推動(而非用四肢之力)如此才能做到腰馬先行」。腰與馬必須合而為一,不能各走各的。

腰馬合手步法間的變化必須做到「吞胯」,吞胯是身形,步法變化時藉用丹田之力拉回吞身再轉腰際,如此便會在腰身形成一個迴旋力,將這個迴旋力整合並傳達到手上便可產生身型的力道,就是所謂「拳由胸口出,力由腰馬生」的道理。

我們可以藉由基本動作如活臂,甩腰,一步三拳,獨立式變馬步及弓步前進等等的練習來加強對腰馬的訓練。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堂課,但是加強了腰馬的基礎概念並將它融入套路中,發現確實有所不同,但是對於轉腰身及吞胯的靈活度,仍應多加練習才能使動作更精湛純熟。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度的中階氣功班課程已經在5月31日結束。

為期三堂課,由長洪武術總教練 陳清河 老師親自授課的中階氣功班於5月3日,24日及31日於台北總館上課,學員們犧牲假日,只為了能從一代武術大師那裡學習正統氣功並體驗老師示範實際應用氣功的奧妙。 

氣功,乃是武術的生命力,光練拳而不練氣功,則只有外形而沒有內勁,自然無法展現拳術應有的勁道。然而,外在的招式易學,但是內在的氣功養成,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今年三月份剛上過基礎氣功班,對腹式呼吸,體呼吸及氣息控制法已有基礎的概念,為了五月的中階課程打好基礎,近兩個月常利用早晨的時間勤練腹式呼吸以養丹田之氣(註:於兩年前已上過基礎氣功班並時常練習,今年再上實有更深一層的領悟)深怕丹田的基礎不夠而貿然去上中階氣功班,可能也只是在做有氧體操罷了。 

我們從基礎氣功班學習如何用腹式呼吸練氣,將氣穏於丹田,並藉由體呼吸的訓練去體驗三關九節的開合,以及運用穏於丹田的氣息,經由身體的開展,調整手與身的弧度而做到氣息控制。 

中階氣功班的課程內容,則是藉由上述的基礎來練習如何運氣以及發勁,在應用上有「捲浪法」、「按氣法」、「震身法」以及「傕勁法」,而這些功法除了須要腹式呼吸的基礎外,仍須學會「逆式呼吸」。 

逆式呼吸是吸氣時將下丹田的氣上提至膻中(中丹田),於呼氣時將氣回衝下丹田的呼吸法,就好比丹田與膻中各成一個氣閥而於吐納之間互相開合調節,此法廣泛應用於套路拳術中。而藉由丹田的提氣及下聚產生體內的空間變化,加上身體空間的開合,將意念整合於前端(手掌)而發出勁道。 

指定中原手

                              ↑練功參考照片「指定中原手」 2008年7月攝於桶後溪

今年是我第一次上中階氣功班,因為本課程十分深奧,以個人目前的程度能吸收的實在不多,茲將各項功法記要如下:

1.捲浪法:            

功法:將氣息上提捲起,意念穏於膻中,再讓氣自然下沉。彷如雙手捲起了一團棉花,維持雙手的氣感順著讓這團棉花往下飄落。

應用:先以手貼住對方,去感受對方的三關九節及氣息,並讓出空間形成氣 感,將此氣感藉由手與身體的開合往上提起而形成一個迴旋力,以此力道化解對方的攻勢,甚至將對方捲起。(以氣化力,以氣運於身)

 

2.按氣法:

功法:如上式前段,將提起的氣息穏定於膻中,含身並展開身體的空間, 呼氣時以逆式呼吸以雙手將氣息向下按,彷如以雙手托起氣球再將氣球按下。

應用:聽氣按住對方的氣息,形成身體的內空間, 按住氣息,主動將對方的攻勢按下。

 

3.震身法:

功法:運用丹田的震動傳達到前端手掌而產生的內勁逆式呼吸,吐氣時將膻中的氣回衝丹田時使丹田產生震動,以意念將此震動與身體內空間的開合做成整合而使氣息傳達至前端手掌而發勁

應用:聽氣,於接觸點感受對方氣息,並拆對方氣息。令氣感先行腰馬隨手,於動作時必須化解自身上的硬結及折痕。丹田震動時常因身體的震動太大而無法集中震身,身上有硬結及折痕 便無法使內勁傳達到前端。

 

4.傕勁法:

功法:以身調氣, 以氣摧力,使氣息穏定意念在前端,氣息三關不可閉,循身體的軌道產生空間變化而傕動意念的勁道。

應用:以蛇拳的圈手為例,以一圈、二圈、三圈藉螺形延展集中把力量傕送出去。以度橋手為例,讓感覺先出去,意念在前端再提氣,才能使勁道往外,化內勁為外勁,使內外合一。

 

綜觀上述化氣為勁的功法,依個人有限的領悟歸納出以下三大要點:

第一、氣息穏定:如陳總教練常說的「氣若下不去(丹田)以後就上不來(膻中)」,因此必須先養成丹田的氣息,讓氣下沉至丹田並穏於丹田,足見基礎丹田呼吸之重要。

第二、 身體開空間:藉由已身三關九節的開合形成空間,並依循空間的「軌道」才能正確的將力量傕送出去。體呼吸的訓練就是在幫我們探索自身的三關九節及氣力運行的軌道,唯有確認自的三關九節才有能力去感受對方的三關九節,才能聽對方的勁並且著力在正確的軌道上,不致於在運勁時因身體或軌道道不正確而產生折痕而無法出勁。

第三、 氣感與意念:在未接觸長洪武術前,總以為運功是要將所有的力量貫於掌上,而接受正統氣功教育後才明白那些都是錯誤的,因為氣息是以意念控制而 非蠻力,用力便會產生硬結而使氣息無法通達。而氣感的養成以及以意念控制氣息可說是練習氣功的最大瓶頸,必須於平日勤作基礎氣功氣息控制法。 

 

總結上述三大要點,要練好氣功還是必須回歸根本,紮實的練好基礎的呼吸法才有實力體悟中階

氣功法的原理。初學者不知其所以然是知難行難如鴨子聽雷,在經歷練習及體悟後或許知其所以

然但未必能具體做到氣隨意走,大部份的人都停留在這個知易行難的階段而無法突破;然而師父

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必須抱持長期不間斷練習的決心。 

老師於課程結束前再次強調,練氣不是數量問題,而是質量問題,如果了解的不夠,方法不對,

練了也是白練,因此平日必須著重基礎功法的練習,並反覆思索老師講解的教義,期望明年再來

上課時可以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s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